“在城市里,不是所有的园所都有足够丰富的自然场景可供幼儿每天去探索、发现,而我们能够为儿童提供与自然连接的机会。”成都市锦江区树基白鹭溪幼儿园(以下简称“白鹭溪幼儿园”)园长钟燕如是说。自2011年建园以来,园所便致力于为幼儿创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支持幼儿自主劳动、观察探究,从而理解变化与运动是生命的永恒主题,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形成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内生情感。
绿植掩映的果园里,红彤彤的李子已成熟
在白鹭溪幼儿园里,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蔬菜。最近“上新”了不少应季蔬菜,西红柿、豇豆、土豆、南瓜长势喜人;在四季果园里,爬满藤的葡萄架上已经结出一串串殷红果实;正在筹建中的种子博物馆,汇集了上百种小朋友们从四处收集而来的植物种子……
中国网专访树基白鹭溪幼儿园园长钟燕
在有“成都人后花园”之称的三圣乡,坐落着一所远离城市熙攘,回归自然静谧的园所——白鹭溪幼儿园。作为成都树基教育旗下一所优质普惠幼儿园,白鹭溪幼儿园以“树生命基色,润淳真童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自然教育为特色,建构起具有系统观和生态观的自然课程体系。怎样让幼儿园自然教育落地生根,真正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园?本期,我们将从与园长钟燕的对话中探寻树基白鹭溪的答案。
自然教育 幼儿全面发展的“幸福之匙”
中国网:“自然教育”一词似乎在近两年的“双减”政策发布后才被人们广泛提及,树基白鹭溪幼儿园是从何时开始自然教育课程的探索的?其背景及动因是什么?
钟燕:白鹭溪幼儿园地处三圣花乡,由于地缘优势,十年前,幼儿园就开始把大自然的资源引入,或者说有了让幼儿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的意识。儿童的自然教育,缺少的从来不是自然,而是“教育”。在白鹭溪幼儿园,自然教育是以丰富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让儿童在自然体系下,从自主发现、劳动中接受教育、解决问题,从而释放他们的潜能,培养自立、自强、自理等综合素养。在自然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幼儿园以游戏体验为主要方式,引导师生认知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最终树立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人的自我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目的。
幼儿园一角
中国网:如何理解自然教育的内涵?在您看来,幼儿在学龄前阶段接触自然教育的必要性是什么?它为幼儿的成长会带来怎样的意义?
钟燕:自然教育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的有效方法,自然教育应该基于自然环境而非人为构造。与大自然接触是幼儿的发展需要,也是每一位幼儿的权利,幼儿需要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不断培养实践探索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儿童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我园的自然教育课程致力于让幼儿亲自然。对于孩子们来说,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冬天的藏,都蕴含着不可言说的奇妙。幼儿园将丰富的游戏活动融入充满创造力的自然教育中,将生命教育根植儿童内心,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感知、在游戏中体验、在生活中迁移,提高儿童的体能素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小朋友们在亲手种植的李子树下观察探索
聚焦自然 构建多维课程体系
中国网:树基白鹭溪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是什么?
钟燕:在城市里,不是所有的园所都有足够丰富的自然场景可供幼儿每天去探索、发现,而我们能够为儿童提供最直接的与大自然连接的机会。树基白鹭溪幼儿园毗邻成都市生态田园风景区江家艺苑、七彩田园和白鹭湾湿地公园,幼儿园充分利用锦江生态示范区的功能,把幼儿教育与生态教育连接起来,让儿童与所在的周遭环境建立联系。我们园里更是四分之一的空间都是绿化,种植园内果蔬蔚然成荫,幼儿园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活教材。
园内风景,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活教材
中国网:在校园环境的打造上,幼儿园如何贴合自然教育特色进行环境创设?开辟了哪些自然探索区域?
钟燕:幼儿自然教育是在孩子观察与聆听自然的过程中打开他们的视、听、触、味、嗅等感官通道,与自然亲密接触,吸收各种感官信息,认识自然规律,汲取大自然的智慧,与自然产生联结。因此,我们在校园中规划了四季果园、节气菜园、五感花园、种子博物馆、一花一叶一世界等自然探索区域。
老师和幼儿在节气菜园里一年四季种植着当季的作物,如土豆、黄瓜、番茄、萝卜……孩子们感受着微风予人的清爽、植物带来的芬芳,四季更替的奇妙,这是自然教育赋予儿童的力量。进入夏季,园区因为植被丰富,蚊虫较多,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采集园区的薄荷制作驱蚊水,还会晾晒薄荷叶、迷迭香、艾草等制作驱蚊包。我园充分利用现有空间,邀请幼儿、家长一起打造四季果园,参与绿植、果树的种植,营造一个生态、自然的教育环境。运用自然资源,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测量、采集感知生命的多样性,了解动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还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深入了解和溯源传统农耕文化,不断理解华夏文明的脉络纹理与精神内核,体味生命的变化与发展,真正将自然与生命融为一体,和自然“鲜活”地相遇。
近期,我们正向幼儿和家长们发出邀请,一起打造种子博物馆,收集百种植物种子,和幼儿一起讲述植物各种各样聪明的生存之道和繁衍故事。
打造中的种子博物馆
中国网: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幼儿园怎样系统性地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开发了哪些特色课程?
钟燕:我们有三大类型的自然课程。第一个是自然主题活动,如以室内教学+室外观察为主要形式,以动植物生长过程为探究目的的主题课程《燕南飞》《我与“李”的相遇》;第二个是自然体验活动,老师们会带领幼儿对雨水、结冰等自然现象进行观察;第三个是自然种植活动,通过在节气菜园中种植各类农作物,形成《萝卜成长记》《呀!土豆》等系列课程。
我园在课程的设计上始终秉持“让自然成为教育,让教育自然发生”的教学理念,将主题探究课程和自然教育相结合,让自然发生的事件成为教育的契机。
今年3月,中三班教室外来了小燕子,小朋友们见证着燕子妈妈衔泥做窝、产蛋、孵出小燕子,在五月的时候的时候又在幼儿园另一栋楼筑窝的故事。这是老师和幼儿自然生成的班本课程,班级还结合小燕子的故事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教育,如《动物的粪便》、《孵化的故事》《小鸟的窝》、《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等等。
春天来时,孩子们观察燕子筑巢
除了自然生成的课程,我们也很关注书本知识与实操课程的融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小朋友们会念的很多,但是其中真正的教育意义如何让幼儿去感受与理解?我们的做法是让儿童真实地感受从谷粒到盘中餐的不易,体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
油菜成熟时,孩子们体验打菜籽油
5月初,我们组织大班的小朋友到校园附近采集泥土,随后就开始了我们与水稻120多天的故事。现在园区的水稻已有1米多高,我们都在期盼着师生们跳秋收舞的那天。
春末夏初时,孩子们体验水稻种植
中国网:在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育上,幼儿园通过哪些方式提升园所教师的自然教育教学能力?
钟燕:我们在前期广泛收集了丰富的文献资料,除了组织集体阅读、研习、讲座外,每周、每月还会组织多场大、小教研活动。同时,自然教育是基于对自然世界的知识和认知方法,因此,需要通过具备体验性、参与性的主动学习方式来开展教育,基于其探索性强的特点,很多活动还需要老师通过实践、探索、思考去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的老师一方面会坚持自主跟进学习文献资料,寻找并梳理专家的理论论述的观点内容,另一方面自觉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探索,小步慢走、由浅入深,通过向专家请教、开展前期试验等途径获取经验知识,在学习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认识。
园内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家园共育 共话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在特色教育实施过程中,幼儿园通过哪些方式将家长带动到这场自然教育实验中?家长对学校开展的自然教育有怎样的认知与评价?
钟燕: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教育只有在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时,才能促进幼儿、家长、教师三个群体的共同成长。在幼儿的自然教育中,家长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力量。我们通过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亲子手工、绘画、自然材料艺术探索活动、自然教育绘本分享等活动)、邀请家长家长入园参加体验活动(蔬菜义卖、班级插花活动、种植分享活动等活动)、邀请教师、幼儿、家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湿地公园环保宣传活动、植树节挂护树牌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自然课程中来。
小朋友们在菜园里开展种植活动
家长们给我们的反馈非常好,对园所在自然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发展给予了肯定与支持。在多次种植活动中,都会听到来自家长的感叹:幼儿园的课程唤起了他们的童年记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冲击以及部分家庭对儿童知识获取的过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远离自然,幼儿与自然的联系被阻断。家长们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而我园的自然教育课程能够带领他们的小孩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物种中探索,帮助儿童释放天性,身心得以和谐健康发展,在心里埋下一颗热爱自然的种子,这是家长乐于看到的教育成果。
中国网:下一步,幼儿园在自然教育板块有怎样的发展规划与目标?
钟燕:接下来,我们将逐渐完善“种子博物馆”的打造,让它成为园中重要的自然教育阵地。此外,我们还计划再打造一个“农耕工具”展示区,向幼儿的父母长辈及社会人士征集各类当年用于农作的“老物件”,带领小朋友们从农耕器具的变化感受社会的变迁,从而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除了阵地建设,我们还将在自然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比如强化食育教育。通过组织幼儿对收获的作物进行烹饪、加工,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水果、蔬菜的特点和属性。如此,孩子们既能亲自参与食物的耕种,又能制作并认识一些常见的食物。
幼儿园里,孩子们正在亲手制作美食
十年来,树基白鹭溪幼儿园在自然教育的带动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营造自然教育氛围,形成了独特的园所文化,我园的办学品质与社会口碑不断提升。未来,树基白鹭溪幼儿园将进一步探索发掘自然教育特色课程,加强对课程体系的合理优化及外部环境的创新打造,构建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真正实现“唤醒自然生命,享受自然美好”的教育愿景。(彭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