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廖光明
安全检查是领导和上级机关部门开展工作的一项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上级安全主管部门了解下属单位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事故隐患,督促整改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安全检查就是把脉,把准了,才能对症下药;把准了,才能药到病除。检查工作就是要高质量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安全系数的目的。
鉴于此,我们的各级管理者和各级部门,在开展安全检查时,要做到“四忌”。
一忌:“检查”变“简查”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安全检查”变成了“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听听汇报,看看材料”的“简查”。不深入现场,简单动动嘴,指出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就算完成了下现场检查和指导的任务。一些工作做得实的单位由于缺少“高、飘、帅”装点门面,即便有政绩也因“简查”而被“忽略”。相反,工作平庸、事故隐患多的单位,由于工于“花拳绣腿”、华而不实反倒容易被“一俊遮百丑”,看成是有特色。在这样的“简查”下,不少问题自然会被漏掉,隐患会被埋下,事故也就会接踵而至,“简查”的结果令人担忧。
“安全检查”变“简查”,既有违检查的初衷,加重了基层负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助长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和搞形式主义的社会风气,为各类事故隐患的滋生提供“温床”。而且会降低主管部门威信,损害上级机关形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的检查者,只有注重了自己工作的细节,才能去发现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检查不妨多到作业现场去走走,在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中去观察去注意作业人员作业的每个细节,或者是去检查设备设施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一些作业人员不大在意的不良作业习惯和不大重视的零配件的检修保养中去发现问题。习惯是需要时间来形成的,不会为了应付检查就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所以检查者只有从对这些细节的检查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从而从细节上去抓安全,达到保证安全这样的目的。要把该当问的问、该看的看、该查的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把检查当“简查”。
二忌:只查“隐患”忽视“明患”
如今,许多企业已十分注重安全检查。但在安全检查中,一些检查人员往往习惯于去查找那些影响安全生产的隐患,诸如设备、设施到位,管理方面不足,资料方面存在问题等等。但我们回头看看,不少事故发生的原因往往不全都是隐患所致,往往由“明患”所为。
“明患”有很多是职工干惯了、干部看惯了、大家都习惯了的小而广的“擦边球”。这种“低级错误”式的违章行为久而久之竟然得到了大家的默认。于是,习惯式违章当成了工作的习惯,违章式操作代替了按章办事,“明患”到处可见。时间长了,出了事故,才后悔不该把“明患”当“无患”。
由于我们对“明患”的严重危害估计不足,不少“明患”就像受侵蚀的岩石,时间一长,水滴石穿,其危害就暴露出来了。但有些人有时对其危害往往认识不到位,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不愿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安全上的“明患”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却因为我们的粗心大意而发生了。
现在,为什么许多类似的事故会一而再的发生,就是隐患中有一部分是“明患”。因此,我们在抓安全生产工作时,既要有远虑,有查隐患的严细作风,又要有近忧,有查“明患”的求真精神,还要做到两者结合。首先,对已查出的隐患,明患都要落实整改,要做到整改率100%,绝不能留尾巴。对于马上能改的立即就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有计划、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隐患、“明患”全面受控,保证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
三忌:“整改”不“真改”
时下,在一些单位,安全检查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细。比如,规定了班组做到每天检查,车间做到每周检查,基层单位每月定期检查,还不包括临时性的和一些专项检查。然而,对待检查,又是怎么做的呢?班组多是“例行公事”,车间来个“走马观花”,基层单位是“一检了之”。对于检查中发现、要整改的问题或隐患,也多是留在口上,写在纸上,就是难落实在行动上,“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一些单位,知所以大小事故频出,就是整改不落实或整改不到位造成的。
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人认为大的隐患才抓紧整改,不大不小慢慢整改,小隐患有时间就整改。但安全无大小。有时候,由于一些人对隐患的严重危害估计不足,不少隐患就像受污染的空气,时间一长,水滴石穿,其危害就暴露出来了。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却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而发生了,小隐患酿成了大事故。二是检查落实不到位。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上级部门,只检查,不落实,缺少跟踪、验证的过程,使得一些人将需要整改的情况当“耳边风”。
四忌:“检查”变“乱查”
检查工作,首先检查者下去的目的要明确,即下去后究竟要查什么,为什么要查,查出问题后怎么办?如果目的不明确,就如同盲人摸象。基层单位工作千头万绪,点多面广,倘若我们摸到哪里算哪里地“乱查”一气,不但会让检查人员无从下手,也会让被检单位无所适从。
“检查”变“乱查”,有的是检查者能力低,有的是检查要领不得法,有的是安排筹划不科学。因此,要选好“检查官”,真正把那些政治思想好、业务技术精、原则性强的同志派下去。同时,是要制订严格的检查标准,细化检查内容,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因检查不负责任出了问题,要把问责的板子打到有关检查人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