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兰心)为了解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基层治理的现状,探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多元社会支持主体协调下,民族地区各社会支持的主体在生态移民基层治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生态移民基层治理小队”于8月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展调研活动。团队以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基层治理为着眼点,辐射当地基层治理情况,先后前往泸定县、康定市、丹巴县展开了科学详实的探索。 推动文旅发展,打造特色样板 “生态移民基层治理小队”与泸定县咱里村建立联系和合作,展开了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就咱里村发展历程、特色产业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等相关方面与村委会委员进行了访谈。 “咱里村是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附近的一个水电站移民村,由于泸定水电站修建及库区填埋,2005-2010年前后共183户迁移合并组建了咱里村三组。”咱里村村委会委员向团队成员介绍道。 团队成员在深入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咱里村结合本地优势,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先行、基础提升、村美民富”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基层治理“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模式,推动了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被列为“四川省2022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省级样板村”。同时,咱里村以“天路新村·幸福花海”项目为契机,深入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依托“乡村振兴+文旅引擎”等方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此外,咱里村也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将生态文明的建设融入社区日常服务项目的开展,力图走出一条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创新协同共进的道路。 咱里村对于乡村治理的积极探索实践,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的不断完善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团队收集到有效问卷30余份,咱里村村委会向团队颁发了表扬信,对团队的调研成果表示了肯定。
图为团队成员与咱里村村委会委员进行访谈。通讯员 张兰心 供图 细究治理难点,深挖发展潜能 实践团队下沉到丹巴县江口新村,在江口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展开了具体详实的调研活动。通过自填式问卷和半结构式访问等方式,团队从村民处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为后期课题调研、助力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成员与江口新村党支部书记陈刚进行深入访谈,针对该村治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力点以及基层治理各主体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团队成员了解到,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江口新村在治理过程中坚持法治与德治有机融合,构建起乡村治理的坚固基石。党支部还结合水电移民的实际情况,积极聆听居民心声,推动了一系列惠民工程的落地实施。在与居民的交流中,他们纷纷表示村里的道路更加宽敞平坦,水电供应稳定可靠,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帮扶政策切实有效。 “我们村庄未来发展的发力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培育积极、有特色的村风文明,塑造和睦优良的氛围;二是优化完善党群服务,充分保障居民的利益。”陈书记向团队成员展望了江口新村的发展方向,为后续的工作规划描绘了蓝图。 据悉,江口新村由原格宗乡沿河七村国电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移民安置组建,在政策的帮扶和党支部的引领下,村庄的治理情况逐步改善,居民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升。诚然如此,江口新村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发展面临挑战等难点、痛点有待进一步解决。
图为团队成员在江口新村进行问卷调查。通讯员 张兰心 供图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态移民基层治理小队”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参与深度访谈的方式研究生态移民村落治理的基本情况、运作方式以及基层治理各主体的交互关系,收集到有效问卷及访谈记录等原始资料200余份,预计产出研究报告一份,为生态移民基层治理提供实践经验,丰富基层治理研究成果,以期助力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图为生态移民基层治理小队合照 通讯员 张兰心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