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立春起,每天的18点59分55秒贵州茅台都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前继续为全国观众带来二十四节气、重要节点、日常版——三大系列整点报时。每期【中国时刻 缃叶美好生花 】将带你领略节气中的生活美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500多年前,弃官回乡的陶渊明在院子里摘采菊花的景象,让他成为后来中国文人风骨的代表,而菊花,也随之成为不惧寒霜、不从流俗的“花中君子”。9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前5秒整点报时,一丛丛缃叶色的菊花盛开在报时表盘上,表盘外金色的枫树、池塘和远山,描画出一幅金秋的盛景。贵州茅台用金秋之季挺霜傲寒的“花中君子”来提示观众:秋分节气已经来临。
(茅台1935《新闻联播》秋分报时视频)
千古高风说到今
菊花是陶渊明诗歌里的宠儿,这位骨鲠之士不吝把最美的章句都献给了菊花。因此后世曹雪芹也在《咏菊》中感叹:“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之后,爱菊、赏菊、以菊自励,以菊自喻,几乎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性。
其实作为中国的本土花卉,早在战国时期,菊花就多次出现在屈原的楚辞里。比如他在其千古名篇《离骚》里就写过“朝饮木兰之墮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又在《九歌》里赞叹:“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被国人爱戴的菊花属于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超过3000年。《礼记·月令篇》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明确指出黄色的菊花开在秋季。唐朝时日本国民倾慕中华文化,将菊花引入日本,后来成为日本皇室的象征。17世纪,菊花又被荷兰人引进欧洲。至今菊花在中国仍然深受人民喜爱,已培育出7000多个品种,并被北京、太原、德州、芜湖、中山、湘潭、开封、南通等多个城市定为市花。
对于劳动人民来说,菊花更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菊花味辛、甘、苦、微寒,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读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晕眩、疮痈肿毒等症状。可以说,菊花不但为中华文化的内涵添写了重重一笔,也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花开后百花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争芳吐艳之时,也是百花肃杀凋零之际。秋分,中分秋天,此时已经进入中秋,昼夜温差加大、天气逐渐转凉。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培户,三候水始涸。秋凉之际,天上雷雨转少,田野鸣虫消声。因此唐朝诗人元稹在他的《二十四节气秋分》诗中有“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的描述。
尽管“乾坤静肃”,但丝毫遮掩不住田间的热闹景象。“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作业”显得格外紧张。此时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辛勤耕作了一年之后,农民们依然用汗水和老天爷抢夺最后的丰收果实。另一方面,来年作物的播种已经开始,大地开始孕育新的生命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