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网移动版

新财经网 > 要闻 >

武清开发区:33年深耕营商沃土 结出“高质量发展”累累硕果

·199112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26家国家级开发区的建立,武清开发区是此次批准的全国开发区中唯一的县办国家级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武清开发区就此诞生。

·19926月,天津市政府批准设立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623日,武清开发区在起步区内举行奠基仪式。

·201012月,国务院批准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一区二十一园”,其中核心区包括武清开发区等五个区域。

……

历经33年砥砺前行,武清开发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成立以来,共吸引投资1645.3亿元(其中外资64.06亿美元),累计实现税收1323.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04亿元。引入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4000余家,其中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5家,有国内外龙头企业220余家。实现了从“一片庄稼地”到“投资热土”的华丽蝶变;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的重大跨越;从“制造”到“创造”的创新转型。一座产业发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崛起于京津之间。

变区位优势为发展胜势

武清是天津离北京最近的地区,处于京津双城连接地带,是京津发展轴的重要节点,也是中部核心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北京市区71公里,距天津市区30公里,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90公里,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45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5公里,距天津港71公里。

武清开发区位于武清城区西北部,周边15分钟车程范围内,有京津塘、京津、京沪、滨保等高速公路4条、出入口6个,有京津城际铁路经停站1处,京山铁路客、货运站各1处,103104国道在区内通过,“通武廊”市域郊铁路项目加快落地,九横九纵立体化交通网络通达。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开放便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武清开发区建设产业项目集聚区,赢得高质量发展胜势的关键。

瞄准建设高能级载体

不断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是武清开发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园区的发展空间已由成立之初的6.9平方公里,逐步增加到40平方公里。为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促进优质项目落地,武清开发区建设了高端制造业聚集区、中欧产业园、创业总部基地等载体平台,自持工业厂房87万平方米,自建楼宇91万平方米。

同时,武清开发区聚焦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充分挖掘闲置资产发展潜能,成立资产盘活工作专班,建立领导班子包联盘活机制,细分在建、在谈、闲置、烂尾项目,分类施策,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工程,通过收回土地、限期开发、合作开发、引导转让和承租转租等方式,让“闲置存量”转变为“优质增量”。2024年,累计盘活土地、厂房、楼宇50.58万平方米,为项目落户提供更有力的空间保障,以“空间智变”推动“发展质变”。

培优强链做强主导产业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让主导产业立起来、强起来,高质量发展才会有充沛的动能。

为加速主导产业聚集,武清开发区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建圈”和重点产业“强链”行动,围绕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供需端,分门别类开展产业招商研究,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找准补链、延链、强链突破口,精准出击、合力攻坚,现已形成以铁科院、交控装备、万里红等为代表的智能科技产业,以红日药业、诺禾致源、元一生物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佛罗伦萨小镇、V1汽车世界、创意米兰等构成的智慧商圈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涵盖药物、精准医学、医疗器械、医疗大数据、轨道交通、智能设备制造、人工智能、信创、互联网视听、智能物流、投融资服务、咨询服务、商业、医疗、教育等行业领域。连续5年荣登中国“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百强榜”和“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生物医药)百强榜”,建有“武清低碳工业制冷设备产业主题园区”和“武清智能轨道交通产业主题园区”两个市级主题园区。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称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家队”。作为“国家队”一员,武清开发区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借势而为,破冰前行,在锐意开放、勇于改革的“高速路”上驰骋,创造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硕果,成为京津冀对外开放“新高地”。

武清开发区自设立以来,已累计吸引欧洲企业100余家,除了德国企业28家、丹麦企业20家外,还有英国企业17家,意大利企业8家、瑞典、瑞士企业各4家,法国、西班牙、芬兰企业各3家,可以说欧洲企业已在武清开发区形成规模型聚集。”天津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富国介绍道:“自建区以来,武清开发区累计注册外商投资企业共计347家。按照投资来源地划分,亚洲占比52.2%;欧洲占比29.4%;北美洲占比13.6%;非洲占比3.7%;大洋洲占比1.1%,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让我们的小伙伴遍布全球!”

协同之花”绚丽绽放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武清开发区紧抓重大战略机遇,围绕深度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深研北京产业疏解动态,不断加强与北京重点区域、园区对接合作,深耕细作“通武廊”小京津冀试验田,围绕“通武廊”合作协议,与通州区投促局、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区管委会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不断深化人才、产业、科技、功能配套等领域合作。

2021年,在商务部外资司以及京津冀三地商务部门指导下,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成立,包括武清开发区在内的14家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开区签署了合作协议,按照“产业联动、资源整合、一体相连”发展思路,确立了产业协同共建共享、政务服务互通互办、“放管服”改革互学互鉴、人才干部互派交流四大合作机制,更好服务京津冀三地企业,赋能高质量发展。10年来,共引进优质北京、河北项目千余个,为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智”引未来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武清开发区按照“建机制、搭平台、育主体、促集群”的工作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企业创新梯队,加快引进和培育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专业领域新、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北化工产学研基地、北交大超导电气项目、北科院营养源项目、天大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南大生物医药转化基地等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3家。截至目前,园区拥有高校院所项目49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9个,检验检测机构1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拥有国家专利试点园区、国际健康产业示范区、天津市双创示范基地、天津市留学生创业园、天津市人力资源产业园等资质,创新平台不断完善。

厚植“绿色低碳”底色

要打好制造强国战略的“绿色基底”,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业园区“身负重任”。

武清开发区东临京杭大运河,北有龙凤新河,西有龙凤河故道,中间镶嵌着美丽的天鹅湖,建成湿地风格的700亩中央湖公园,园区绿化率达42%,空气和水质优于国家标准。自成立以来,园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环保优先、生态兴区”,立足规划布局、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加快推动园区绿色转型升级。严格执行环保不达标项目“一票否决”制,制定《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减排降碳改造和工业节能改造,鼓励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节能设施改造项目、能耗在线数字化平台项目等一批绿色低碳项目,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市级绿色工厂6家,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先后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全国生态示范园区、天津市首家生态工业园区、天津市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秉持初心向“优”而进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为投资者服务,是武清开发区发展永恒的主题。在建立之初,园区就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面对投资者不许说“不”“不行”“不能”,要想方设法、满腔热情、周到细致地为投资者做好服务。同时,提出了“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逐步在全区推广。

为进一步优服务、提效能,武清开发区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依托“一商会、四中心”,即武清开发区商会、投融资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项目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从筹划开办、人才支持、项目服务、资金扶持等全方位服务,打造营商环境闭环,提供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坚持“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开创了全市首个“签约即挂牌”项目,全区首个“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项目记录。“亲商共赢”服务品牌不断擦亮,映出园区“廉诚、守信、务实、进取”的初心,照亮向“优”而进之路。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历经33载开发建设的武清开发区,有付出也有收获。再次踏上新征程,这座“开放协同创新枢纽·低碳智慧幸福之城”有方向也有干劲!

武清开发区,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gaoxiang)